之前自己找工作,發現合適自己的工作不好找。常常花了時間請假去面試,才知道這份職缺主管要找的條件,不合適自己。

等到開始找人來面試,才發現合適的人才更難找。




科技業離職潮有兩個高峰,一個是在年中分紅(通常會落在七八月),另一個是在過年前後(已領完年終獎金)。

相對於比較穩定的老師或公教人員,科技業算是流動率相對高的產業。
離職原因有百百種,除了馬雲先生歸納的出的兩個原因: 錢給少了或心委屈了,其實還有一些外在或內在因素左右著轉換職場的催化劑。

經過三個多月的找人和面談經驗,找到了兩位不錯的人選。
在這裡想和正在透過人力銀行找人才的主管或人資分享自己的淺見:
如何避免亂槍打鳥,找到高C/P值(成本效益比(cost–performance ratio))的面試人選。
簡單說,高C/P值就是求職者有專業又有就職的意願。

會影響求職者來面試的意願或是前份工作待不久的三大原因:

1. 公司離家太遠

居住地點和工作地點的距離,其實是求職者考慮來是否來面試的主因。
尤其是已經有工作經驗,亦或是有家庭,有小孩。
求職者寧可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公司,一來方便處理家庭的突發狀況,二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工作後的生活。
至於太遠如何定義,男性和女性也會些許不同。
一般來說,男生可接受的通勤時間可比較長。
曾經詢問過住在內湖的女性求職者面試的意願,到中和就覺得太遠。
我碰到的男同事,有不少是從新竹,桃園每天通勤到台北上班,甚至從宜蘭來。
就結果論,通勤時間愈長,能獲得求職者面試意願就愈低。

2. 工作時間太長

面試必問的問題,就是為什麼決定要離開上一個公司。
所有的回答中,工作時間太長是一個很中肯的答案。
有些公司工作型態常需要加班,或是晚上要隨時待命,大部分求職者都會選擇離開。
所以如果你找的職缺需要長時間加班,是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。

3. 產業類別不同

過去我以為在科技業產品有很多共通之處,因此可以考慮從事不同類別的求職者。
後來發現作筆電和作手機兩個產品,所要了解的領域有很多是不同的,必需要重新學習。
如果求職者缺少接受不同領域的韌性和積極學習的潛能,通常在面試中,雙方的溝通會無法交集,最後只能另尋他人。

至於下面三種人如果來面試,比較難有及格的表現。

1. 離開同性質的職場很長一段時間

這種求職者的表現就是缺乏自信,即使過去待過相同產業,在專業能力和專業的溝通會覺得不順,卡卡的。
我曾經面試離開科技業超過四年的求職者,跑去到澳洲打工度假,發現面試過程中,對於過去所歷練的,已經變的非常陌生了。

2. 待過不同公司/產業而且待的時間都不長

這種求職者不是適應力不夠,就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專長可發揮之處。
當然可能工作內容和面試時談的有很大的落差。
這種狀況,面試者也須要付上一部份的責任。
有一位求職者曾經待過一些知名的上市公司,但總是坐不久,半年左右就換到下一個工作,和她聊了一下,才發現她想要做跟測試相關的工作,但是她卻跑去做需要寫程式的工作內容,因此就做的很辛苦。

3. 待了同一間公司很久但是做的工作內容不變

在同一個公司待很久不見得是一個好事情,如果做的工作內容一成不變,又是替代性高的工作。
我面試過幾家知名的外商公司的技術服務工程師,在公司都待了很久,但是發現外語的能力差強人意,問了為甚麼會離開,答案是公司人力精簡或公司經營不善決定離開台灣。
我自己的分析判斷,在一個位置待太久,缺少成長的壓力。
待在舒適圈太久,不曉得別人一直不斷在進步,自個卻在原地踏步。

尋找千里馬之前,先當稱職的伯樂


最後用我過去的一個負面求職的經驗,提醒求才的用人單位能用更多同理心來對待求職者。
很多人常在PTT 發表自己面試的經驗,發現大部分面試後得到的是無聲卡。
我自己心有戚戚焉。

不管是人資或是用人單位的面試邀請,有頭有尾的對待,是一種禮貌,也是一種尊重。
我曾經對同一家上市公司有三次的求職經驗,得到的卻是非常負面的評價。

1. 第一次 (2012年3月): 投遞履歷獲得面試的邀請確認,回信願意面試後卻沒有後續。
2. 第二次 (2013年10月):透過認識的朋友介紹面試,結果當天主管開會無法來面試,人資說之後會電話連絡,最後無消無息,兩個月後收到感謝函。
3. 第三次 (2016年7月): 透過獵人頭公司介紹,直接和主管面試,主管說一個月內會做決定,最後得到的是無聲卡。

你可能會有類似的經驗,這種求職面試文化,不會在一夕之間有所改善。

現在我自己有了改變的機會,我自己找人,做了一下調整,希望可以對求職者更合理的對待。

1. 先透過電話面談,再決定是否要到公司面試
確保工作內容、地點符合求職者的意願和求職者的工作經歷符合專業的表現。
好處: 減少求職者請假面試,結果發現不符合,浪費雙方的時間。
之前收到人資面試的邀請,對於工作內容講得不清不楚,104履歷寫的也很籠統,因此我會希望主管能夠先透過電話了解和詢問,很可惜的是,通常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下文,或是主管堅持一定要到公司面試。
我自己個人的經驗,除非你對邀請你的公司很了解,不然去面試之後就會發現大多數主管其實沒有做功課,踏進面試的那一刻才開始了解你。

2. 在面試完直接說明面試的結果
減少對方等待回覆的時間和立即確認求職者的意願,決定是否要進入到核薪的階段。
即使在職等或薪資沒有決定的職權,但是在專業上給予回饋,是相當必要的。

3. 寫信通知最後錄取的結果

告知求職者會在甚麼時候做出決定,並把結果寫信給求職者。

用一句話來做個總結,自己在篩選履歷時就把我提的建議條件考慮進來,合理、精確和迅速的面談,才能更快速找到你要的人才!


Axact

Joseph Lee

放棄很簡單,堅持比較難。 已經15年的科技人生,何時會結束? 我沒有答案,但是在職場中卓越,家庭要幸福還有活出口甜,臉甜和心甜的美好人生,是不變的目標。和你們分享我的生命故事,在網路上產生正面的影響力!

Post A Comment:

0 comments: